知识工作者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Posted on Tue 30 September 2025 in Journal

Abstract Journal on 2025-09-30
Authors Walter Fan
 Category    learning note  
Status v1.0
Updated 2025-09-30
License CC-BY-NC-ND 4.0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我们每个人都是海洋中的一个小岛,荀子说过, 此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 特别是知识工作者, 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以便于我们能够快速地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即使现在 AI 如些强大, 大语言模型看起来似乎全知全能, 构建自己的知识仍然有其必要性, 因为大模型的知识不是你的, AI 生成的结果也需要你进行甄别和验证。

知识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整理。过去, 我们会记笔记, 编索引, 我曾经听李敖介绍过他的读书和笔记方法, 无非也就是通过资料收集和笔记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作为干了大半辈子编程的老程序员,知识库的构建在每个工作日都在发生。在写程序时,得把每个模块的逻辑、调试时踩过的坑、优化的思路都记下来,不然隔段时间准忘.

作为程序员, 我们的知识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编程语言 2. 框架 3. 算法 4. 数据结构 5. 设计模式 6. 软件工程 7. 项目管理 8. 系统架构 9. 工具链 10. 其他

我曾经尝试过多种方法, OneNote, JspWiki/MoinmoinWiki, 印象笔记, Obsidian, 等等,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写程序来构建我的知识库

如今 AI 与大语言模型的蓬勃发展, 为知识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比如 DeepSeek, ChatGPT, Claude, Gemini, 等等, 它们可以帮我们快速地构建知识库, 并且可以帮我们快速地检索知识, 甚至可以帮我们快速地生成知识.

书桌上摆放着笔记本电脑、笔记本和咖啡,屏幕显示着思维导图,温暖的台灯照亮桌面

一、知识库构建的核心方法

1.1 笔记方法论: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

我试过太多笔记方法了,简直像是在餐厅点菜——菜单上写得天花乱坠,实际吃到嘴里才知道合不合口味。

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是一个用于思考(thinking)和写作的个人工具。它有超文本的特征,使思想(thought)的网成为可能。与其他系统不同的是,你创建了一个思想的网,而不是任意大小和形式的笔记,并且强调联系(connection),而不是收集(collection)。

这是我现在主要用的方法。简单说,就是把每个知识点写成一张"卡片",然后通过双向链接把它们串起来。比如我在研究 Rust 的所有权机制时,会单独建一个笔记,然后链接到"内存管理"、"C++ RAII"、"智能指针"等相关笔记。

这就像在脑子里建一个网状的地铁系统,每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站点,可以从不同的线路到达。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其实暗藏玄机地连在了一起。

举个真实例子,我在学习 Kubernetes 的调度器时,发现它的设计思想跟我之前研究过的操作系统进程调度惊人地相似。因为笔记间有链接,我很快就能把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来,这种"知识复用"的快感,真的上头。

kubernetes-scheduler.md
  ├── 链接到 → os-process-scheduling.md
  ├── 链接到 → resource-allocation-algorithm.md
  └── 链接到 → distributed-system-design.md

卡片盒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适合听讲座或看技术分享视频的时候用。左边记关键词,右边记详细内容,下面写总结。我一般在看 YouTube 上的技术 talk 时会用这个方法,边看边记,看完后立刻能形成一份结构化的笔记。

费曼学习法

说白了就是"把复杂的东西讲给小白听"。我经常在写博客时用这个方法,逼着自己用大白话把技术原理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那就说明自己还没真正理解,得回炉重造。

1.2 组织结构:让知识有章可循

知识库的组织结构就像收纳衣柜,搞不好就成了"万物归一抽屉",要用的时候怎么都找不着。

我的组织原则是分类 + 标签 + 链接的三重保险:

分类(Category):大框架

knowledge-base/
├── 1-tech/              # 技术相关
│   ├── programming/     # 编程语言
│   ├── architecture/    # 系统架构
│   ├── devops/         # 运维开发
│   └── algorithms/     # 算法数据结构
├── 2-project/          # 项目经验
├── 3-reading/          # 读书笔记
└── 4-thinking/         # 随笔思考

标签(Tags):细粒度检索

同一篇笔记可以打多个标签。比如一篇关于"Redis 分布式锁实现"的笔记,我会打上 #redis#distributed-system#concurrency#lock 等标签。这样不管从哪个角度检索,都能找到它。

链接(Links):知识图谱

这是最关键的。我用 Obsidian 时,最爱的就是它的关系图谱功能。每次看到那张密密麻麻的知识网络图,就像看到自己的大脑神经元在生长,成就感爆棚。

Obsidian 知识图谱界面,节点和连线形成复杂网络

1.3 定期回顾:知识需要"盘活"

笔记不是写完就完事了,得定期回顾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我用的是改良版的间隔重复法

  • 每日回顾:早晨花 10 分钟看看昨天记的笔记,查漏补缺
  • 每周整理:周末抽一小时,把这周的笔记重新过一遍,该合并的合并,该拆分的拆分
  • 每月总结:写一篇月度总结,把本月学到的核心知识点串起来
  • 每季复盘:看看三个月前的笔记,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补充

这就像是给知识"保养",不然时间久了就生锈了。我有个经验,一个知识点如果在三个不同的场景用过,基本就内化成自己的本事了。

二、构建知识库的最佳实践

2.1 即时记录:灵感不等人

程序员都知道,Bug 不怕多,就怕忘了复现路径。知识也一样,想到了不记下来,转头就忘。

我随身的包里常年带着一个A5 的小本子, 手机上的 Notes App 和语音备忘录, 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灵光一现的想法, 想要研究的, 想要写的, 以及想要做的事

晚上回到电脑前,再把这些碎片整理到正式的知识库里。这个过程很像代码开发的 "fast draft → refactor",先写出来,再慢慢打磨。

技术笔记

2.2 建立索引:快速定位的秘诀

我的 Wiki 中有一个 Home page 作为知识库的"目录",里面按主题分类,列出所有重要笔记的链接。这就像图书馆的索书号,知道在哪个区域能找到想要的书。

另外,我还会维护几个"专题索引":index.rst - webrtc_note index.rst:WebRTC 相关的笔记 - the-tao-of-agile index.rst:敏捷开发相关的笔记

这些笔记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更新一些笔记和心得,通过 Sphinx Doc 来生成在线文档。

2.3 版本控制:让知识可追溯

作为程序员,怎么能不给知识库上 Git 呢?

我把所有 Markdown/restructuredText 笔记都放在 Git 仓库里,每次更新都提交一个 commit。好处多多: - 可以看到知识的演进过程 - 误删了可以恢复 - 多设备同步很方便 - 可以看到自己什么时候学了什么

有一次我在排查一个老项目的 Bug,翻出两年前的笔记,发现当时踩过同样的坑,还详细记录了解决方案。那一刻真的想给过去的自己点一万个赞。

git log --oneline knowledge-base/redis-cluster.md
# a1b2c3d 2025-09-28 补充 Redis Cluster 分片算法细节
# d4e5f6g 2025-07-15 添加 Redis Sentinel 高可用方案
# h7i8j9k 2024-12-03 初始化 Redis 笔记

2.4 输出倒逼输入:写博客是最好的学习

我有个习惯,学一个新技术,就写一篇博客。这强迫我把知识讲清楚,而且还能收到读者的反馈和补充。

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其实没搞懂,就回头再研究。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学习方式,效果比单纯看书好太多了。

而且博客本身也是知识库的一部分,我所有博客都用 Pelican 生成静态网站,托管在 GitHub Pages 上。这样既能分享知识,又能自己随时查阅,一举两得。

博客

三、如何用 AI 高效构建知识库

这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了。AI 就像给知识库配了个超级助手,24 小时在线,从不抱怨加班。

3.1 AI 辅助笔记整理与摘要

我现在看技术文档或论文,都会先扔给 DeepSeek 或 ChatGPT,让它帮我总结核心要点。这就像有个实习生帮你划重点,省了大量时间。

实际操作流程:

# 1. 把 PDF 或网页内容喂给 AI
prompt: "请阅读这篇关于 Raft 共识算法的论文,总结出以下内容:
1. 核心思想(不超过 100 字)
2. 关键特性(列表形式)
3. 与 Paxos 的主要区别
4. 适用场景"

# 2. AI 生成的总结直接粘贴到笔记模板
# 3. 自己再过一遍,补充理解和疑问

有时候我还会让 AI 帮我生成思维导图的结构:

prompt: "基于刚才的总结,生成一个思维导图的 Markdown 格式,
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

这样笔记的骨架就有了,我只需要往里填血肉。

3.2 AI 辅助分类和打标签

以前整理笔记最头疼的就是打标签,一篇笔记该打哪些标签,总是拿不准。现在直接让 AI 帮忙:

# 我写了个简单的 Python 脚本
import openai

def generate_tags(note_content):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一个专业的知识管理助手,帮助程序员整理技术笔记"
        }, {
            "role": "user",
            "content": f"请为以下笔记生成 5-8 个相关标签,标签要具体、准确:\n\n{note_content}"
        }]
    )
    return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使用示例
note = open("redis-cluster.md").read()
tags = generate_tags(note)
print(tags)
# 输出:#redis #distributed-system #data-partition #high-availability #nosql #cluster #consistency

AI 生成的标签通常比我自己想的要全面,而且角度更多元。

AI 助手界面

3.3 构建私人知识问答系统

这是我最近在玩的,用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把自己的知识库变成一个可以对话的 AI 助手。

技术栈: - 向量数据库:Chroma 或 Pinecone,用来存储笔记的向量表示 - 嵌入模型:OpenAI 的 text-embedding-ada-002,把文本转成向量 - LLM:GPT-4 或 Claude,用来生成答案 - 前端:Streamlit 搭个简单界面

工作流程:

from langchain.embeddings import OpenAI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vectorstores import Chroma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RetrievalQA

# 1. 加载知识库文档
docs = load_markdown_files("knowledge-base/")

# 2. 生成向量并存入数据库
embeddings = OpenAIEmbeddings()
vectorstore = Chroma.from_documents(docs, embeddings)

# 3. 构建问答链
qa_chain = RetrievalQA.from_chain_type(
    llm=OpenAI(model="gpt-4"),
    chain_type="stuff",
    retriever=vectorstore.as_retriever()
)

# 4. 提问
question = "我之前是怎么解决 Redis 主从同步延迟问题的?"
answer = qa_chain.run(question)
print(answer)

这样就能用自然语言检索自己的知识库了,比关键词搜索强太多。而且 AI 会综合多篇笔记给出答案,还能帮你关联相关知识点。

有一次我问:"分布式事务有哪些实现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AI 直接把我之前记的 2PC、3PC、TCC、Saga 等方案总结了一遍,还标注了出自哪几篇笔记。这种体验简直像有个私人智囊团。

RAG 系统架构图

3.4 AI 生成知识图谱

知识库大了以后,关系就复杂了。我现在会定期让 AI 帮我分析笔记之间的关联:

prompt: "请分析我的知识库中关于'微服务架构'的笔记(共 15 篇),
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用 Mermaid 图表格式输出"

AI 会生成类似这样的图谱:

graph TD
    A[微服务架构] --> B[服务发现]
    A --> C[API 网关]
    A --> D[分布式追踪]
    B --> E[Consul]
    B --> F[Eureka]
    C --> G[Kong]
    C --> H[Nginx]
    D --> I[Jaeger]
    D --> J[Zipkin]

然后我会把这个图谱保存下来,作为该主题的"知识地图"。下次复习时,顺着这张图走一遍,思路特别清晰。

3.5 AI 辅助知识更新

技术迭代太快了,去年的最佳实践可能今年就过时了。我会定期让 AI 帮我检查笔记是否需要更新:

prompt: "我有一篇 2022 年写的关于 Docker 容器化部署的笔记,
请帮我检查是否有过时的内容,并建议需要补充的新技术"

AI 可能会提醒我: - Docker Compose V2 已经发布,语法有变化 - 现在流行用 Podman 代替 Docker - Kubernetes 1.28 有新特性 - 容器安全工具更新了

然后我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更新笔记了。

3.6 AI 辅助内容生成

有时候我只记了个大纲或关键词,懒得展开写。这时候就让 AI 帮忙扩写:

prompt: "我有一个关于'数据库索引优化'的大纲:
1. 索引类型
2. 覆盖索引
3. 索引失效场景
4. 最左前缀原则

请帮我扩写成详细笔记,包含原理解释和 MySQL 代码示例"

AI 生成的初稿我再过一遍,改改措辞,加上自己的经验,一篇笔记就成了。这比从零开始写效率高太多。

AI 编程助手

3.7 实战案例:用 AI 整理会议纪要

开会最烦的就是做记录,尤其是技术评审会,信息量太大了。我现在都是录音,然后让 AI 帮我整理:

import whisper

# 1. 用 Whisper 把录音转成文字
model = whisper.load_model("large")
result = model.transcribe("meeting.mp3")

# 2. 让 GPT-4 整理成结构化笔记
meeting_notes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
        "role": "user",
        "content": f"""请将以下会议录音转录整理成笔记,包含:
        1. 会议主题
        2. 参会人员
        3. 讨论要点(分条列出)
        4. 待办事项(标注负责人和截止日期)
        5. 遗留问题

        录音转录:
        {result['text']}
        """
    }]
)

# 3. 保存到知识库
with open("meeting-notes-2025-09-30.md", "w") as f:
    f.write(meeting_notes.choices[0].message.content)

这套流程下来,会后半小时就能出一份完整的会议纪要,而且质量比我手写的还高。

四、我的知识库工具链

经过多年折腾,我现在的工具链是这样的:

核心工具: - Obsidian:主力笔记工具,支持 Markdown、双向链接、关系图谱 - 懒兔子小秘书:我自己开发的 Wiki 和博客系统 - Pelican:博客生成,把精华笔记发布出去 - Git + GitHub:版本控制和同步

辅助工具: - SphinxDoc + MySt:将 Markdown 以及 RestructuredText 笔记管理生成为文档站点 - Plantuml:通过脚本生成 UML 以及 Mindmap 脑图 - Todo:在手机上记录待办事项

AI 工具: - ChatGPT / Claude:内容生成和整理 - Cursor:AI 编程助手,写代码时顺便记笔记 - Perplexity:联网搜索和事实核查

工具链示意图

自己写的脚本:

作为程序员,当然要写点脚本来提升效率:

# daily_note.py - 自动生成每日笔记模板
import datetime

template = f"""---
title: Daily Note {datetime.date.today()}
date: {datetime.datetime.now()}
tags: [daily, journal]
---

## 今日计划
- [ ] 

## 学习记录
### 技术相关


### 工作相关


## 灵感闪现


## 待办事项
- [ ] 

## 今日总结

"""

with open(f"daily-{datetime.date.today()}.md", "w") as f:
    f.write(template)

类似的脚本还有: - sync_knowledge_base.sh:自动同步到 GitHub - generate_index.py:自动生成索引页面 - backup_notes.py:定期备份到云盘

五、一些经验教训

5.1 不要追求完美的系统

刚开始建知识库时,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最佳实践",想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结果陷入了工具选择困难症,笔记没记几篇,工具换了一堆。

后来我明白了:先开始记,再优化系统。笔记方法会随着使用自然演进,不用一开始就想得很完美。

5.2 保持简单

早期我的分类特别细,光是"编程语言"下面就分了 20 多个子目录。结果每次存笔记都纠结半天该放哪里。

现在我遵循"两层原则":大类 + 具体笔记,最多不超过三层。扁平化的结构配合全文搜索和标签,其实够用了。

5.3 定期清理

知识库就像衣柜,定期断舍离很重要。过时的笔记该删就删,别舍不得。我每半年会做一次"知识库大扫除",把不再需要的内容归档或删除。

5.4 不要什么都记

有段时间我疯狂记笔记,恨不得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存下来。结果知识库膨胀得很快,但真正有用的不多。

现在我只记两种内容: 1. 核心知识:原理、方法论、最佳实践 2. 个人经验:踩过的坑、解决方案、心得体会

至于那些随处可查的 API 文档、工具使用手册,就不用记了,需要时查官方文档更准确。

书架

六、结语

写程序,再厉害的框架,也得靠扎实的算法和逻辑才能写出好代码。知识库也一样,AI 工具再先进,也只是辅助,真正的功夫还是在日积月累的记录和思考上。

构建知识库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在跟时间做朋友。今天记下的一个小笔记,可能在半年后解决一个大问题。那种"原来我早就研究过"的惊喜感,真的很爽。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最好的知识库,是那个你真正会用的。别管工具fancy不fancy,能帮你把知识留住、用起来,就是好工具。

现在就开始吧,打开你的笔记本(不管是 Notion 还是 markdown 文件),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记下来。三个月后,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学习氛围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