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快餐与短视频改变了我们

Posted on Sun 19 October 2025 in Journal

Abstract 不要让快餐与短视频改变了我们
Authors Walter Fan
 Category    learning note  
Status v1.0
Updated 2025-10-23
License CC-BY-NC-ND 4.0

一本书与一个手机

我是一个爱泡图书馆的人. 在图书馆中看书, 是我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之一. 坐拥万卷书, 如同坐拥江山——一本书, 一杯茶, 一个下午, 一个世界.

而现在, 更多的场景是: 在任何地方, 手捧一个手机, 刷着短视频, 或是今日头条、小红书. 信息的获取如此便捷, 快乐也似乎唾手可得. 可是, 却越来越难以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获得真正隽永的快乐.

这不是偶然的个人体验, 而是整整一代人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

我们的快餐时代

快餐能让人吃饱, 但不能让人吃好. 它方便、快速、味道刺激, 但缺乏营养, 长期食用甚至有害健康.

短视频也是如此. 它能让人快乐, 但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成长. 15秒的刺激, 30秒的爆笑, 1分钟的感动——这些都是速食文化的产物, 给大脑带来即时的多巴胺奖励, 却无法构建深度的认知和思考.

这让我想到一个更直白的比喻: 就像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 灵与肉的真正结合, 能让人从精神到肉体都得到深层的满足. 那是两情相悦、心灵相通、情投意合、水乳交融的体验. 而自慰虽然也能带来短暂的快感, 但终究是孤独的、肤浅的, 无法替代真正亲密关系带来的满足.

经常依赖自慰的人, 大脑会习惯于这种短暂而肤浅的快乐模式, 反而难以获得真正的爱情, 难以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刷短视频也是一种"精神自慰". 它让大脑习惯于碎片化的、浅层的、即时的刺激, 潜移默化地改变大脑的奖励机制, 让我们越来越难以专注于深度学习和思考, 越来越难以忍受"延迟满足", 越来越难以体验真正的思考乐趣.

及时行乐的陷阱

现代社会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及时行乐"的陷阱: 短视频、快餐、游戏、社交媒体、各种成瘾性的 App...

这些产品背后, 有最聪明的工程师、最精准的算法、最深刻的心理学研究. 它们深谙人类大脑的多巴胺机制, 知道如何让你上瘾, 如何让你欲罢不能.

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它知道你喜欢什么, 恐惧什么, 渴望什么. 它精准地推送让你上瘾的内容, 让你在信息的海洋中越陷越深, 难以自拔. 当你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时, 其实早已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更可怕的是, 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你不会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是在某一天蓦然回首, 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 很久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 很久没有创造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但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人性的弱点在现代科技面前的必然反应. 认识到这一点, 恰恰是改变的开始.

如何夺回主动权

既然认识到了问题, 就要采取行动. 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 帮助你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成长".

1. 夺回信息的控制权

不要让算法决定你看什么, 而是你决定你要学什么.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算法的目的是让你上瘾, 而不是让你成长. 你需要主动建立自己的信息过滤系统:

  • 回归经典阅读: 每个月至少读一本经典著作. 柏拉图、康德、罗素、王阳明... 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检验的思想, 才是真正值得投入时间的. 它们不会过时, 因为它们探讨的是人性和真理.

  • 深度学习替代浅度浏览: 宁愿用一小时深入研究一个主题, 也不要用一天做碎片化阅读. 当你真正理解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时, 那种满足感远超过刷一百条短视频.

  • 物理隔离诱惑源: 卸载短视频 App, 或使用严格的 App 限制工具. 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在工作和学习时, 让手机彻底消失. 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 重建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人人都在喊口号的时代, 独立思考成了稀缺品.

信息过载的真正危险, 不是信息太多, 而是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被喂食惯了的大脑, 会逐渐丧失主动咀嚼的能力.

  • 保持批判性: 对任何观点都问三个问题: 依据是什么? 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有没有被隐藏的信息? 不要因为某个说法被重复了一千遍就相信它, 真理不靠投票产生.

  • 写作是最好的思考: 思考时你以为自己懂了, 但写下来时你会发现到处是漏洞. 写博客、记日记、做笔记——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才是真正的理解.

  • 寻找真正的对话: 找到那些能进行深度交流的人. 不是附和你的人, 而是能挑战你、启发你的人. 一次深度对话, 胜过一百次浅层社交.

3. 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

碎片永远拼不成完整的图景.

短视频给你的是碎片, 永远无法构成系统. 你需要:

  • 建立知识地图: 选择2-3个核心领域, 深入学习, 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不要什么都学一点, 什么都不精通. 精通一个领域, 再拓展到相关领域.

  • 做好知识管理: 使用 Zettelkasten、Obsidian、Roam Research 等工具, 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成网络. 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 而是建立多少连接.

  • 定期复盘: 每周回顾这一周学到了什么, 每月回顾这一月的成长, 每年回顾这一年的变化. 没有反思的经验, 只是重复, 不是成长.

4. 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

最好的学习方式, 永远是创造.

只消费不创造, 你永远是被动的. 而创造——无论是写作、教学还是做项目——会让你主动思考、深度理解.

  • 写作: 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你会发现, 能写出来的才是真正理解的.

  • 教学: 费曼说过, 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向一个外行解释清楚, 说明你还没真正理解. 教学是最深刻的学习.

  • 实践: 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知行合一, 在做中学, 才能真正掌握.

5. 重新训练大脑: 延迟满足

你的大脑需要戒毒.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短视频的即时刺激, 一开始做深度学习会很痛苦. 这是正常的——这是大脑在"戒毒".

  • 从小目标开始: 不要一上来就想读完《资治通鉴》. 从每天15分钟的专注阅读开始, 逐渐延长时间.

  • 重建奖励机制: 每完成一个深度学习任务, 给自己一个奖励. 让大脑重新学会: 深度思考也能带来快乐.

  • 设定长期愿景: 想想一年后、三年后、十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每天的选择, 都在决定未来的你.

构建自己的精神内核

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 最重要的不是获取更多信息, 而是建立自己的精神内核——一套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算法想要塑造你, 让你成为它需要的样子. 而你要做的, 是塑造你自己.

价值观: 明确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在社交媒体上, 每个人都在炫耀成功、财富、美貌、地位. 算法会不断推送这些内容, 让你焦虑, 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但你需要问自己: 什么对我是真正重要的?

是金钱? 是知识? 是自由? 是创造? 是家庭? 是内心的平静?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重要的是: 这是你的答案, 不是别人灌输给你的答案.

明确你的价值排序, 然后按照这个排序生活. 不要被外界的噪音干扰,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世界观: 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

碎片化信息给你的, 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今天这个热点, 明天那个热搜, 后天又是新的爆炸新闻. 你被信息裹挟着前进, 却从未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你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历史、哲学、科学著作, 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 历史: 让你知道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 哪些是永恒的规律, 哪些只是暂时的现象
  • 哲学: 让你学会抽象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 科学: 让你理解理性的力量, 学会用证据和逻辑思考

当你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 你就不会被每一个热点牵着鼻子走, 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判断.

人生观: 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 30岁财富自由、年入百万、人生赢家... 这些叙事不断强化一种单一的成功标准.

但你需要问自己: 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不是社会期待的人生, 不是父母规划的人生, 不是别人眼中"成功"的人生, 而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可能是平凡但充实的生活, 可能是追求某个理想的过程, 可能是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旅程.

没有标准答案. 但你必须自己给出答案, 然后按照这个答案去生活.

持续提升认知的修炼

认知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生的修炼:

1. 阅读哲学, 提升思维层次 - 哲学训练你的抽象思考能力, 让你能够在更高的维度理解问题 - 从苏格拉底到康德, 从老子到王阳明, 去芜存菁, 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2. 学习科学方法, 建立理性思维 - 理性不是冷血, 而是清醒. 用数据说话, 用逻辑推理, 而不是凭感觉和情绪 - 理解统计学、概率论、实验方法, 让你能识破各种伪科学和诡辩

3. 研究历史, 以史为鉴 - 历史不会重复, 但会押韵. 理解历史规律, 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下 - 读《史记》、《资治通鉴》、《人类简史》, 理解人性和社会演变

4. 跨学科学习, 建立连接 - 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的地方 -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 广泛涉猎, 建立跨领域的思维模型

5. 定期反思, 认识自己 - 苏格拉底说: "认识你自己" - 定期审视自己的认知盲区、思维误区、行为模式 - 保持谦卑, 保持开放, 保持成长

回到图书馆

写到这里, 我又想起了那个坐在图书馆里的自己.

快餐和短视频不会自动消失, 诱惑永远存在. 互联网巨头们会继续优化算法, 让它更懂你, 更能抓住你的注意力.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们控制.

选择深度而非广度, 与其浅尝辄止地了解一百个话题, 不如深入理解一个领域.

选择创造而非消费, 与其被动接受信息的喂养, 不如主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选择思考而非跟风, 与其人云亦云地重复热点, 不如独立思考形成见解.

这条路更难走, 更孤独, 也更慢. 但也更值得.

图书馆还在那里, 经典著作还在那里, 深度思考的乐趣还在那里.

关掉手机, 打开一本书, 泡一杯茶,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 重新找回那个能够深度思考、独立创造的自己.

记住: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 你的人生就在哪里.

不要让算法决定你的人生. 夺回主动权,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 才是对抗速食文化的唯一方法.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