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都知道, 我们还要读书写书吗
Posted on Sat 16 August 2025 in Journal
Abstract | Journal on 2025-08-16 |
---|---|
Authors | Walter Fan |
Category | learning note |
Status | v1.0 |
Updated | 2025-08-16 |
License | CC-BY-NC-ND 4.0 |
英语名人名言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beauty of their dreams." - Eleanor Roosevelt
“ChatGPT 都知道, 我们还要读书写书吗”
在AI大模型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灵通”,它几乎能回答几乎所有的技术问题。 但问题是:当 ChatGPT 可以快速给出答案时,我们还需要花时间去深入阅读、思考和写作吗? 我的答案是: 需要, 而且需要更多有价值, 有创新的内容创作。
很多人会说:“反正都能查到,干嘛还要自己研究?”但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认知懒惰”。我们写作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梳理知识结构、加深理解、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AI的回答往往是一般性的、通用的,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你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就象有人说, 如果 AI 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还要我们知识工作者干什么? 这其实是本末倒置, AI 的知识来自于人类, 人类的知识来自于实践, 实践来自于经验, 经验来自于总结, 总结来自于思考, 我们是知识的创造者, 也许我们的记忆没有那么好, 但我们的思考能力, 创造能力, 是 AI 无法替代的。
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写作是思考的过程 —— 心中有一个想法, 先写下来, 哪怕是只言片语, 可以让 AI 帮你来梳理思路, 让它围着你的思路转。 2. 把 AI 的答案当作起点,而不是终点 —— 做进一步拓展和个性化解释, 一定要有你自己的思考, 有你自己的实践, 而不是人去亦云. 3. 记录自己的“踩坑”经验 —— 比如某次优化性能时,为什么用了这个方法而不是那个?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 我觉得说的有点道理, 分享给大家:
你可以把 AI 当作一个刚来公司的实习生, 他懂得很多, 学习能力很强, 但需要你来指导他, 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坏的, 什么是应该做的, 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很勤奋, 他是一个好帮手, 但是你不能依赖他, 他也无法替代你去做独立思考和判断.
比如 Go 语言的并发控制, 它与其它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其 channel 与 goroutine 的结合使用。 与传统的进程, 线程并发模型不同, 它的 goroutie是基于协程的, 协程是轻量级的线程, 我之前用 C++ 实现过一个简单的协程, 之前从事的项目也使用协程来实现一个解释的语言, 这让我对协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之前 Java, C++ 以及 Python的编程经验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 Go 语言的并发控制, 以及协程的实现原理。 Go语言中常用的 Context 其实类似于 Java 中常用的 ThreadContext, 只不过众多 goroutine 可能共享一个线程, 所以需要一个 Context 来管理上下文.
而 goroutine 的 defer 的机制在 C++ 中也有类似的实现, 比如 Guard
Practice of 1 hottest leetcode question by golang
Question: Maximum Subarray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请你找出一个连续子数组,使其和最大,并返回该最大值。
核心思想:Kadane 算法 用动态规划的思想:当前最大值 = max(当前元素, 当前元素 + 前面的最大值)
func maxSubArray(nums []int) int {
maxSum := nums[0]
currentSum := nums[0]
for i := 1; i < len(nums); i++ {
currentSum = max(nums[i], currentSum+nums[i])
maxSum = max(maxSum, currentSum)
}
return maxSum
}
func max(a, b int) int {
if a > b {
return a
}
return b
}
进阶思考:如果要求返回子数组的起始和结束索引,你会怎么改?
10 English sentences to recite
- "We need to align our goals with the business strategy."
- 解释:我们要让团队目标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
场景:汇报工作时常用,强调方向一致性。
-
"Let’s iterate on this design before we move forward."
- 解释:我们先对这个设计方案进行迭代再继续推进。
-
场景:评审阶段,表示要多轮打磨。
-
"This feature has high potential but requires more testing."
- 解释:这个功能潜力很大,但还需要更多测试。
-
场景:产品讨论中,提出风险评估。
-
"Can you share your timeline for this task?"
- 解释:你能告诉我这项任务的时间安排吗?
-
场景:跨团队协作时明确进度。
-
"I’d like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here."
- 解释:我想在这里提出一种不同的方案。
-
场景:会议中提建议时礼貌表达。
-
"We should prioritize user experience over performance in this case."
- 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用户体验而不是性能。
-
场景:技术选型讨论中权衡取舍。
-
"The system is currently under heavy load, so let’s monitor closely."
- 解释:系统目前负载很高,所以我们得密切监控。
-
场景:线上问题通报时提醒关注。
-
"Could we schedule a follow-up meeting next week?"
- 解释:我们下周可以安排一次后续会议吗?
-
场景:讨论未完事项后安排下一步动作。
-
"That sounds reasonable, but I think we can improve the documentation."
- 解释:听起来不错,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改进文档部分。
-
场景:肯定对方观点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
"Let’s take a step back and reassess the requirements."
- 解释:让我们退一步重新审视需求。
- 场景:项目出现偏差时进行复盘。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