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性原理做好自己
Posted on Sun 13 April 2025 in Journal
Abstract | Journal on 2025-04-13 |
---|---|
Authors | Walter Fan |
Category | learning note |
Status | v1.0 |
Updated | 2025-04-13 |
License | CC-BY-NC-ND 4.0 |
用第一性原理做好自己 —— 回归本质,活得通透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指的是在推理和判断中,不依赖经验或权威,而是将问题分解到最基本、最确定、不可再简化的事实上,再从这些“原点”重新出发。
换句话说,它就是一套“从零开始思考”的方式,打破常规,跳出框架,不被传统观念束缚。
现代最出名的实践者是埃隆·马斯克。面对动辄数千万美元的火箭成本,他没有接受“行业标准”,而是追问:“火箭本质上是什么?是哪些原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本身值多少钱?”
结果他发现:原材料的价格只占火箭总成本的2%。于是他放弃采购整火箭,决定自己造,最终大幅拉低了发射成本,颠覆了整个航天行业。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力量:它让你从“别人怎么做”,转向“本质上应该怎么做”。
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人?
做人,最怕的就是被“外部评价体系”带着走。别人觉得你应该成功、富有、忙碌、拼命,于是你也不自觉地卷进去,一路狂奔,最后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奔。
这时候,第一性原理能帮我们重新梳理“活着的底层逻辑”。
-
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
是财富?是地位?还是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
什么是真正值得我追求的?
是别人的赞许,还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认可? -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是随波逐流,还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内外统一的人?
当你把这些问题分解、沉淀,最终你会发现: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也许并不是更高的地位,而是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感;不是“看起来很好”,而是“活得真实且自在”。
所以,当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职场争斗、社会期待时,我们不妨停一停,问自己:
“这件事本质上值得我耗费精力吗?”
“这个人、这段关系,对我的长期成长有帮助吗?”
“我现在的焦虑,是源于真实的危机,还是源于他人的标准?”
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事?
做事时,如果一味模仿他人走过的路,我们很容易在“惯性”和“经验”中迷失。经验是好的起点,但不是终点。
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可以从底层逻辑重新推导一遍。
例如:
- 想创业,不是从“别人怎么成功”开始,而是问:“用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为什么没人解决?我能不能从根源上创造更高效的解决方式?”
- 想提升自己,不是跟风报各种课程,而是问:“我真正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是表达?是专注?是结构化思考?我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训练它吗?”
- 想管理时间,不是抄别人清单,而是问:“我最核心的价值输出在哪?哪些事是低效消耗?我是否敢于做减法?”
用第一性原理做事,你会逐渐从“执行者”变成“设计者”;不再盲从规则,而是创造规则。
用第一性原理做好自己
俗语说: 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生在世, 忙忙碌碌, 究竟为了什么?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世间大多数的忙碌、争抢、卷入,归根结底,都是在争名逐利。
但若你能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便会看清:利益可以有,但不该主宰我们的人生;名声可以追,但不该成为我们的枷锁。
- 身心自由,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现实;
- 但真正的自由,不止是“有钱”,而是“想得通,放得下”;
- 真正的清醒,是在喧嚣中保持独立,在利益面前守住底线。
此时此地, 名利对于我, 不能说是浮云, 却也没那么重要, 我觉得身心的自由, 内心的安宁,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更加重要.
在这需要自我不断的修炼, 遇到难搞的人和事, 能静下心来沉着应对, 因为着急上火与事无补, 再大的事也抵不过身心和健康与自由.
愿我们都能用第一性原理,拆解人生复杂的叙事,找回那个简单而坚定的自己。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