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一团乱码

Posted on Sun 27 July 2025 in Journal

Abstract 如何应对一团乱码
Authors Walter Fan
 Category    learning note  
Status v1.0
Updated 2025-07-27
License CC-BY-NC-ND 4.0

如何应对一团乱码

我所经历的各个软件公司, 都会存在一些传统屎山, 代码结构混乱、逻辑复杂、Bug频出,读起来像吃方便面没带调料包,改起来像进了迷宫还没带指南针. 虽然代码零乱,问题多多,可是基本功能依然工作如常, 有些项目甚至还在日进头金, 只是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出了问题排查困难, 修改困难, 重构困难, 有些项目连文档都没有, 全靠口口相传, 如果要加新功能, 常常不知如何下手, 碰到理解不了的代码也不敢改, 谁知道这段奇怪晦涩的代码是哪位先贤为解决什么特殊问题而挖下的坑, 理解不了的代码千万不敢乱动, 一不小心就会导致产线上的严重问题. 于是, 只好打补丁, 用一个一个 if- else 来规避风险. 有少不更事者, 一上来就大胆重构, 或者推倒重来, 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场, 要知道那些奇奇怪怪的代码, 服务了上成千上万个实际用户, 在产线上经过千锤百炼, 无数次迭代, 无数次重构, 无数次测试, 无数次优化, 才走到今天的,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重构的.

那么怎么办呢, 任由屎山越堆越高, 让代码一天天腐烂下去, 还是想办法去理清头绪, 重拾信心, 让代码焕发新生?

以下几点实践经验,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1. 抽丝剥茧 —— 提取问题核心,单独剖析

遇到问题不要急着通盘改动,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建议把有明显问题的模块、函数或流程抽离出来,作为单元单独测试和调优。

  • 把“疑似病灶”模块隔离出来,不被其他代码干扰
  • 写上充足的测试用例,验证边界条件和异常路径
  • 如果能替换为已有的成熟库或更简洁的写法,更佳

这是“控制变量法”的思路,把问题从复杂系统中拆出来,在干净的环境中复现和修复。

2. 小步快走 —— 逐步改进、及时反馈

项目混乱不是一天造成的,重构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试图“一口吃个胖子”,否则容易陷入“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建议采用“小步快走”的策略:

  • 列出问题清单,分为致命问题、次要问题、优化建议
  • 每次只聚焦一到两个最重要的问题,确保修复后不引入新Bug
  • 保持版本可回退,每次改动都要留好变更记录

小步快走的关键,在于“可控”和“可反馈”。

3. 理清依赖关系 —— 从“调用链”下手

乱象之源,往往是模块之间耦合严重,调用链混乱。所以第三步,建议借助工具或脚本,梳理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 使用 graphviz、go-callvis、pydeps 等工具可视化调用图
  • 分析哪些模块被大量依赖,是“地基”部分,修改时需谨慎
  • 拆分依赖最重的部分,逐步形成“正交解耦”的模块边界

有时候,把混乱的调用链图一画出来,问题立刻就一目了然。

4. 增量构建信心 —— 让代码“动”起来

许多老项目因为年久失修,无法完整运行或测试,导致开发人员对它产生恐惧。这时,与其全量修复,不如先设法让项目“动起来”,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功能正常运作。 * 建立一个最小可运行子系统(MVP),用最小努力打通流程 * 即使还不能上线,至少可以跑通本地流程,调试、观察 * 把“动起来”作为阶段目标,为团队构建信心和动力

动起来,才有反馈;有反馈,才能持续改进。

5. 沉淀知识 —— 用文档和工具把混乱变有序

项目一乱,很多知识往往都口口相传或埋藏在代码深处,缺乏可参考的文档和经验总结。所以在重构和梳理过程中,一定要同步积累知识资产。

  • 把摸清的模块结构、重要数据流程画成图,写成文
  • 把调试经验、历史Bug、踩坑记录写成开发手册
  • 建立脚本化工具,自动化常用流程,如部署、回归测试

知识沉淀不仅方便后人,也帮助自己理清脉络。

写在最后

老项目就像一座老房子,虽然“墙裂瓦脱”,但经过结构加固、系统翻新,依然可以住得安全、舒服、长久。

我们不是要一开始就推倒重来,而是像一位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慢慢调理,最终把一团乱麻,织成有序之网。

从混乱中理清头绪,是一位工程师真正的功力所在。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